伴隨著“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政策的推動,環保市場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強勢助力下,污水治理對
智慧水務的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污水處理行業作為國家新興戰略產業之一,國家早在“十二五”規劃時就對城鎮污水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了污水處理自動化、信息互聯化及智能工業化技術的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中,也進一步強調了污水處理廠的數字化轉型。
結合國情,中國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人均水資源較為匱乏的國家,在水污染嚴重和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下,催生出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廠,更大的日處理量規模需求也不斷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8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18年污水日處理規模已達到每日18145萬立方米。

2015-2018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變化趨勢
面對新的環境形勢下,污水處理率與
污水排放量將有增無減,污水處理廠面臨的污水處理壓力將與日俱增,此時傳統高能耗、環境影響大的污水廠已經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
因此,在政策與技術的驅動下,污水處理廠與新興技術融合是必然的趨勢,污水廠未來將不斷朝著智慧化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給大家盤點近6年來成立的智慧污水處理廠,以供參考。
1. 廣州瀝滘污水廠
時間:三期工程于2020年4月30日通水調試
地點:廣東省廣州市
廣州瀝滘污水廠是廣州第三大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設計總處理能力為50萬噸/天,三期擴建25萬噸/天,負責處理海珠區、長洲島和大學城的污水,服務面積12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惠及135萬人。
廣州瀝滘污水處理廠三期將建設高可靠、智能化廠站控制系統、統一開放數據接入與采集平臺、中央一體化、移動化生產管理運營系統、精細化、規范化的巡檢管理模式,以及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科學化決策平臺。
2. 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
時間:2020年4月20日正式建設
地點: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
2020年9月,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仍在加快建設的步伐,水廠建筑形式采用半地下式,污水處理全過程在地下密閉的池內完成,地上將打造成開放式立體綠色生態公園。項目建成后,再生供水規模為每天30萬噸,出水達到地表準Ⅳ類標準,可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及園林綠化用水。
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里建有智慧管理中心,可實現對一污、九污的遠程控制、智能調度、節能減排。比如,管理中心可通過傳感器的數值,分析出處理池中藥劑使用量和氣量的大小,再根據科學計算并結合歷史數據進行自動調節加減藥量,大大減少人工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3. 臨港污水處理廠
時間:二期擴建工程于2019年4月建設
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
臨港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于2019年4月開始建設,位于臨港重裝備產業區臨港污水處理廠廠區內,是上海市市重點工程之一。項目建成后,實現污水日處理14萬立方米,污水出水水質也將全面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為臨港地區的遠期發展提供保障。
二期擴建工程主要對原部分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并新建9個主要池體及安裝了自控系統等設備。
4.臨盤污水處理廠
時間:2018年建設
地點:山東省德州市
山東臨邑縣臨盤污水處理廠于2018年建設,本工程利用五分干渠孟家寨村段河道及周邊空地建設“潛流+表流”型水質凈化功能型人工濕地,其設計規模為每日處理污水2萬立方米,規劃面積約105畝。
臨盤污水處理廠的自控系統主要采用數字計算機及PLC控制柜,建立起了控制性能好和自動化程度高的數字控制系統,是具有控制與管理雙重功能的過程控制系統。
5.武漢江夏污水廠
時間:一期工程于2017年7月建設
地點:湖北省武漢市
武漢江夏污水廠于2018年6月投運,一期工程用地面積約134.63畝,規模為每日處理污水15萬立方米,遠期規劃控制規模為每日處理污水45萬立方米。
武漢江夏污水廠自主研發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慧污水廠管控平臺,包括智慧生產系統、智慧生產管理系統、智慧設備維護系統及智慧安防系統等功能模塊,是國內首個設計、施工、運維全過程應用BIM技術的非地埋式污水處理廠。
6.六安市鳳凰橋污水處理廠
時間:一期工程于2017年建設
地點:安徽省六安市
六安市鳳凰橋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于2020年9月份召開了方案討論會,該工程將采用BOT運作模式,擴建為每日處理5萬立方米污水的污水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 A 標準,將打造成為長江大保護首個新型污水廠。
二期工程將采用新型一級處理、高適應性生化系統、光伏發電組合模式及智慧管控等一系列設計理念,具備綜合技術優勢;同時,還利用實時模擬與精確控制技術,實現污水廠少人值守與節能降耗。
7.海興縣污水處理廠

時間:2016年建設
地點:河北省滄州市
海興縣污水處理廠于2016年建設,采用較為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CASS,日處理污水規模2萬噸,出水標準為一級A,項目投資近2185.74萬元。
海興縣污水廠的自控系統采用北京和比利時公司的LK系列PLC作為主控制器對生產過程進行監視和控制,達到較高的自動化處理水平。
8.伙牌污水處理廠
時間:2015年建設
地點:湖北省襄陽市
襄陽市襄州區伙牌污水處理廠于2019年投入使用,日處理污水3000噸,排放標準達到一級A,采用IBR處理工藝。
伙牌污水處理廠采用集約化、智慧化程度較高的“市—縣—鄉”三級智慧水務平臺,具備實時數據監測、遠程控制、運營管理、科學巡檢、數據可視化分析等功能,還可以對全市鄉鎮污水運營人員、物資進行統一調度。污水處理廠一旦發生排放污染物臨近超標值等應急事件,系統就會立即發出預警信息。
9.南三環水務
時間:2014年8月投入運行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
南三環水務于2014年8月建成試運行,總設計污水處理規模為每日處理10萬立方米,工程投資概算為50750.08萬元,采用半地下式建設,是河南省首家半地下式城市污水處理廠。
南三環水務對生產監控系統進行同步優化和完善,實現了先進的生產現場無人值守、有人定期巡察的運行管理模式,生產監控系統集中控制。其次,也對電力設備進行實時監控,已實現變電站無人值守、有人定期巡察的管理模式,在變電站設備中安裝煙感、測溫等信息,并將所有相關信號接入中控室集中管理。
10.馬頭崗水務
時間:二期工程于2014年9月建成通水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
累計至2020年12月,馬頭崗水務處理污水量達到20.71億噸。馬頭崗水務服務范圍為鄭州市東北部區域,服務面積約209平方公里,占地面積1057畝,總投資約16億元,總設計污水處理規模為每日60萬立方米。
馬頭崗水務作為鄭州市區污水處理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現代化設施最完善的污水處理企業,自主開發出“水務+光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新模式,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全流程智能自動控制+光伏能源回用”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廠。
智慧水務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然延伸,也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環節。污水處理廠作為改善環境的重要一員,應該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打造智能化的污水處理平臺,不斷強化智慧水務的信息化建設,從而更好地解決城市污水治理問題,更高效地緩解污水排放問題。